| 【顧松園醫鏡卷十四數集耳病】   耳病   耳為腎,之外候,以腎開竅於耳也。   經曰: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  又曰:液脫者,腦髓消,脛酸耳數鳴。  又曰:精脫者,耳聾。  故治耳者,當以補腎為主。  然有因外感而耳聾者,如經言:手少陽三焦,是動則病耳聾,渾渾沌沌,蓋熱邪感入少陽,熱氣拂鬱故也。  仲景言: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。  蓋言肝經之風熱上壅故也。  宜從本門以施治。  有因氣逆而耳聾者,如惱怒則氣上逆,肝膽之火,客於耳也。  宜平肝降氣清火。  有痰火上升,鬱於耳而為鳴,甚則閉塞者,多緣飲酒濃味所致,宜消痰降火。  有因氣虛、因血虛而聾者,以補氣補血為主,各加降火之品。  丹溪言:耳聾皆屬於熱,誠哉是言。  若人瘦面黑,筋強骨勁而聾者,此精氣俱足,乃壽考之征,不須治之。  趙氏云:耳鳴以手按之而不鳴,或少減者虛也。  手按之而愈鳴者實也,不可不察。  又嘉言云:人當五十以外,腎水漸衰,真火易露,故腎中之氣,易出難收,況有肝木之子,疏泄母氣,而散於外,是為謀慮鬱怒之火一動,腎氣從之上逆,耳竅室塞不清,較之聾病天淵。  聾病因竅中另有一膜,遮蔽外氣,不得內入,故以菖蒲、麝香等藥開竅為治。  不知腎氣至上竅亦隔一膜,不能越出竅外,止於竅中,汨汨有聲,如蛙鼓蚊鑼,鼓吹不己。  故外入之聲,為其內聲所混,聽之不清,若氣不上逆,則聽清矣。  故余悟此理,凡治高年逆上之氣,屢有奇效。  立方施治,大意全以磁石為主,以其黑色入腎,重能達下,又能制肝木,復以地黃、龜膠群陰之藥補之,更用五味、山萸之酸以收之,令腎氣歸元,聽自清矣。  夫收攝腎氣,乃為治老人之先務,不可不知。  又有耳瘡、耳腫、耳痛、耳癢。  薛氏云:皆屬肝經風熱,血虛火盛,或腎經虛火等因,宜審施治。   引用http://jicheng.sabi.tw/jcw/book/%E9%A1%A7%E6%9D%BE%E5%9C%92%E9%86%AB%E9%8F%A1/20    |